之前內容主要講解了非機動車路口管理的道路設計方面的方法。那如何讓每一種設計與信號控制聯(lián)合管控起來呢?如何有效提高路口整體的通行效率呢?這也是令交通管理人員頭大的難點痛點。
接下來就由資深交通攻城獅簡單講解一下。
1.南寧“蓄水式”放行
上期結尾簡單說到南寧“蓄水式”放行的道路設計。這種設計與放行方式也有很大關聯(lián),可以說是缺一不可。
“蓄水式”放行方式,是充分利用路口較大的空閑面積,并將路口間距縮小,減少車輛在路口內行駛時間,且較大程度的分離機非混合的現(xiàn)象,從而提高了整個路口的通行效率。
從上面示意圖看出,路口的橫向長度長達58m,正常的機動車行駛從啟動到離開該路口花費的時間較長,加上非機動車對機動車的影響,故機動車的綠燈時間損失較大。
為提高通行效率,從時空維度上解決該問題,應充分利用空閑路口面積,設置非機動車待行區(qū)。在放行方式上,只使用“順時針”單邊放的控制方式,且增設非機動車信號燈及LED誘導屏,讓非機動車有序進入待行區(qū)。在放行時,為分離機非混合現(xiàn)象,非機動車可提前8-10s放行。
優(yōu)點??
利用空閑面積,減少路口間距,減少車輛在路口內的行駛時間,且較大程度的分離機非混合的現(xiàn)象,從而提高了整個路口的通行效率。
? 缺點??
(1)在左轉非機動車車流過大時,則無法駛入待行區(qū),而在右側非機動車道等待時,則會出現(xiàn)左轉非機動車與直行機動車沖突的問題。(可以在非機動車提前放行時間上做調整)
(2)當非機動車流過大時,待行區(qū)非機動車阻礙右轉機動車行駛。
2.非機動車待行區(qū)設置放行方式
非機動車待行區(qū)的設置,有人問除了南寧“蓄水式”的單邊放行之外,如果路口為對放直行跟對放左轉是否可以呢?
答案是可以的,但是相序對待行區(qū)還是有一定的影響,接下來簡單分析一下這種放行方式的情況。
首先,在非機動車待行區(qū)中,需要將左轉非機動車與直行非機動車待行區(qū)用實線分隔,合理地分離非機動車群體。
01放行方式為:
該放行方式,主要用在左轉非機動車較少的情況,防止左轉非機動車過多導致出現(xiàn)以下兩種情況:
(1)?左轉非機動車待行區(qū)未能滿足左轉非機動車需求,出現(xiàn)左轉非機動車在右側非機動車車道上等待從而影響直行非機動車的通行;
(2)?因非機動車待行區(qū)沒有設置非機動車車道,加上非機動車隨機性,容易出現(xiàn)非機動車車身超過實線。在放行對放直行相位中時,容易影響直行機動車的通行效率。
02.放行方式為:先對放左轉然后對放直行的方式
這種相序,左轉非機動車可以率先清空,可以較好避免的左轉非機動車影響直行車輛通行。但是也有弊端。對放左轉相位結束之后,緊接著對放直行以及兩側行人放行,左轉清空時間較長,容易出現(xiàn)左轉滯留車輛與行人出現(xiàn)沖突的問題。
解決這通行車隊尾巴跟行人沖突的問題措施:
(1)增設全紅消散時間(時間的設定要根據(jù)路口條件而設);
(2)在對放直行相位上,設置行人遲啟動措施。前提為:左轉機動車只對行人有影響,沒有影響直行車流的情況下設置。
總結:
在路口有非機動車待行區(qū)的條件下,沒有單邊放的相位時,建議使用先對放左轉后對放直行的相序。這樣可以提高整體的通行效率。
那如果有搭接相位呢?
搭接相位的放行方式無非就3種放行方式:
(1)對放直行、單邊放、對放左轉;
(2)對放左轉、單邊放、對放直行;
(3)單邊放、對放直行(或對放左轉)、單邊放。
上述三種放行方式,也是需要考慮左轉非機動車是否存在于直行車輛互相影響的問題。
第一種與第三種搭接方式共同存在的問題:
對放直行容易受到左轉非機動車影響;
在單邊放相位時,右側左轉非機動車是否行使,存在與直行車輛沖突問題。
第二種的搭接方式存在的問題
在單邊放相位上,右側后續(xù)左轉非機動車與直行車輛沖突問題;
左轉相位清空時間不足與行人沖突的問題。
?
3.非機動車二次過街設置的放行方式
非機動車二次過街設置,那在信號控制上沒有較大的限制。但在路口有設有行人二次過街的前期下,需要非機動車車燈控制,防止出現(xiàn)非機動車亂闖紅燈的問題,從而影響車輛的通行。
歡樂的科普時光總是過得很快,那今天再給大家留個問題:
非機動車二次過街設置時,如何使用非機動車信號燈來控制非機動車行駛呢?
]]>
非機動車已成為許多上班族、外賣小哥和快遞小哥出行的重要工具。非機動車發(fā)展迅猛,據(jù)中國自行車協(xié)會統(tǒng)計,中國兩輪電動車的社會保有量已超過2.5億?,F(xiàn)在大部分城市都設置了非機動車專用車道,但在交叉口中,較少針對非機動車進行交通組織的管理管控。
非機動車車身狹窄、轉向靈活,常在道路和交叉口處成群行駛,存在群體性、隨機性、多變性、不遵守交通管理等特征,令交通管理者非常頭疼。因此導致了一些城市市區(qū)內,出現(xiàn)了直接禁止電動自行車行駛的管控措施。
但!是!作為資深交通攻城獅,我們豈能屈服?
本文列舉了三種信控路口的非機動車交通設計,既是國內應用較多的管控非機動車手段,也是振業(yè)優(yōu)控信號優(yōu)化技術團隊在全國各地實踐過較有成效的非機動車控制方式。
二、信控路口的非機動車交通設計
1.左轉非機動車二次過街設置
在行人斑馬線旁邊設計一條非機動車行駛區(qū)域,左轉非機動車輛不可行駛到路口中央?yún)^(qū)域。如下圖所示:
優(yōu)點:
1.減少左轉非機動車跟機動車之間的沖突點與互相之間的干擾;
2.提高各自的通行效率。
缺點:
1).增加左轉非機動車行駛距離,市民一時之間較為難接受,需要前期的管理與指引;
2).非機動車行駛軌跡存在多變性,容易出現(xiàn)非機動車與行人之間沖突問題;
3).等候的非機動車過多時,容易出現(xiàn)阻礙右轉機動車行駛。
適用條件:
1).非機動車輛所占的總面積不可超過所設計非機動車行駛道路面積;
2).路口寬度要有足夠寬,小路口(比如:雙向兩車道的路口)不宜實施。
2.機動車停止線后移設置
將機動車停止線后移,在空余的道路面積上設置非機動車等待區(qū)域。當綠燈亮時,非機動車先駛入交叉口。
優(yōu)點
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個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秩序。
缺點
1.右轉機動車輛受到非機動車的阻礙:
當無機動車右轉渠化情況下,右轉機動車容易影響連續(xù)性非機動車車流通行;當有右轉渠化時,非機動車在前面待行區(qū)空間不足的情況下,會在右側非機動車道停車等待,直接阻礙右轉機動車的通行。
2.左轉非機動車過大的情況下,在右側非機動車道等待時,在放行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與直行機動車輛沖突的問題。
適用條件
適用于小型路口(雙向2-4車道),并且兩相位控制的交叉口(其中注意:需要在非機動車車流不大的前提下,若左轉非機動車車流較大的情況,需增設非機動車燈,并且設置非機動車燈早啟動措施)
3.非機動車待行區(qū)設置
非機動車待行區(qū)是機動車停止線后移的衍生設置方式。路口中央有較大的空間,合理利用空余面積。讓多變性以及啟動快的非機動車在機動車前等候。
優(yōu)點
合理利用道路空間,減少行車距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通行效率。
缺點
1.右轉機動車輛受到非機動車的阻礙(原因與機動車停止線后移設置相同);
2.左轉非機動車過大的情況下,在右側非機動車道等待時,放行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與直行機動車輛沖突的問題;
3.受路口放行方式限制。
適用條件
大型路口,有足夠的空間設置待行區(qū),并在控制放行時,需要合理設置清空時間。
PS: 南寧的蓄水式信號放行模式,也是待行區(qū)設置的一種延伸創(chuàng)新。
在信號控制路口非機動車交通設計方面,現(xiàn)在國內運用較多的幾種方式都簡單的介紹了。
那問題來了,每種的設計,有沒有受到路口的放行方式所約束呢?具體的相位應該怎樣設計呢?詳情請見下次科普篇。也歡迎各位讀者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